7月中旬,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了5G+智慧教育的发展方向;7月下旬,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
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教育者抓住信息技术爆发式发展的机遇,在教育环境深刻变化的同时,推进教育思维方式变革、建立新型教与学模式。教育思维方式如何转变?如何用好新技术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钟绍春。
智慧教+个性学 成为教学新常态
记者:7月,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两项教育信息化相关文件,而各地各校也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目前信息技术解决了教学中的哪些实际问题?
钟绍春: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超预期的发展。目前,利用信息化开展智慧教与个性学已经成为学校教学新常态。
在全国各地各校调研中发现,学校教师信息化运用主要做法是: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网络资源和工具讲解知识;借助教学数据,如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找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录制微课、推送相关试题等给学生;另外通过智能组卷、网络阅卷和成绩统计分析等,提高考试和阅卷效率。
这些做法,显示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能够应用智能工具赋能教学,具体表现在支持课堂互动交流、实现教学实时评价、动态选择资源等;而学生方面,相当比例学生能够通过智能学习工具实时获得教师帮助,借助名师微课、网络学习资源等开展个性化学习等。
这些改变较好地解决了原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难题,例如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扩大课堂容量、突出教材重难点等,同时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工作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重技术轻内涵凸显教学创新难点
记者:动态选择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新技术进课堂带来了变化,但是否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钟绍春:不管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充分感受到了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但也要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新的挑战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正确认识。当下,新技术进课堂带来的问题,有浅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
首要问题是课堂教学定位层次不够高,缺乏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设计。目前,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多以便利和效率为主,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特别是在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没有发挥更大作用。如线上互动教学,给教学带来了巨大改变,但不代表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有了显著提升。
其次是课堂教学优化和创新方面的问题。目前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优化和创新,基本上是通过大数据找到教学问题,由教师自己改进教学。找到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到问题之后该如何解决。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展示等,有数据分析明确了学生知识点掌握薄弱点,可是针对此环节如何改进教学,是更多教师的困惑。多数教师没有能力改进已有教学的方法,无法独立完成课堂教学中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导致教学优化和提升很难进一步深入开展和落实。
记者:“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它贯穿课前、课中、课后、课外,除了课堂教学外,在其他方面,信息化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钟绍春:“只有想不到,没有搜不到”,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教育大数据技术用于学生评价也在积极实践;7月印发的5G、教育新基建文件,也传递出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上的不断完善。但在这个过程中,因技术的不成熟也带来了发展瓶颈。
首先,缺乏资源科学分类体系和精准推荐工具。云平台存储的海量学习资源,一方面多以简单分类的方式堆砌,检索耗费时间多,导致很多资源利用率低,也增大了挑选精准资源的难度。另一方面,这些资源多是按固定思路准备的,对教学活动的创新,支持有效度较低。
在教学评价方面,忽视了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评价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了应用智能工具实现评价的自动和便利,缺乏全面、准确测量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素养形成情况等量化依据。更多地关注形式,忽视本质内涵。
最后,在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方面,路径单一,缺少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路网体系。通过微课支持学生个性学习是信息化教学的一大亮点。但由于提供的微课多数是任课教师自己准备的,通过再一次听同一教学思路讲解所录制的微课,基本很难解决问题。
围绕人的发展推进教学模式重构
记者:2020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的公示》,重点聚焦课堂改革,如何理解“新型教与学模式”?
钟绍春:新时代教育发展不仅要解决规模、质量、公平、效益和效率等共性关键问题,更要有所创新。教育创新在应对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挑战、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创新的强大动力,而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则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务之一。
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提出,正是因为看到了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而问题出现的原因,不只是教学手段、条件和环境等引起的,更多是由教学思路及方法本身存在缺欠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思路不改变,任何技术手段的应用都是无济于事的。
教育创新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所以新型教与学模式要围绕育人目标,从学科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方面下手,以全面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和创新等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优势,从教与学组织结构重构、教与学活动优化和实施等层面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教”的层面,实现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理解、探索教学的平台,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使教学贴近生活,更加情境化、具有趣味性,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在“学”的层面,让学生融合课堂教学中,促进其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提升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
记者:解决传统教学痛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找到的,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等多方面上做出调整,在这方面,有哪些有效途径?
钟绍春:首先是要做好学习逻辑设计。让学生明晰学习的内容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理解内容与其他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其次,在学习逻辑设计的基础上,筛选和优化教与学路径。针对教与学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做系统分类、分层次梳理,分别探索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并按照学科知识图谱建立学习路网体系。
第三,系统梳理出技术支持教与学活动实施的规律,建设有效的支撑资源和工具。按照教与学路径,总结出智能工具、智能教室和云平台等有效支持教与学活动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建设教学套件和学习路网资源。
第四,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教和个性学体系。在智能感知环境中,全面、科学、系统地采集教与学数据,动态分析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形成分析报告,及时调控教与学活动,支持教师智慧教和学生个性学。
在以上四个方面的基础上,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需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证研究体系,持续开展“互联网+”条件下课堂教学新模式和智能技术有效支持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规律研究,并将成果及时推广给教师掌握应用,提升信息化教与学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