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实现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标志着我国劳动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理清劳动教育的内涵边界,正确理解劳动教育、把握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的关键点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基础。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中倡导培养体力、脑力全面发展的人,强调“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开展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培养人才的一贯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围绕劳动教育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为培养数以万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保了党的事业能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面对这一系列现实问题,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出发,《意见》提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的要求,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磨炼意志,正确理解劳动创造人、创造财富、创造世界,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明确只有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才能实现个人和国家梦想,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加强劳动教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密不可分,学生在劳动中培养道德情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提高审美;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强调手脑并用、知行结合,在实践中获得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素养,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但与德智体美其他四育相比,劳动教育仍是短板,一段时期以来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窄化、泛化、异化等问题。若不科学解决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影响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构建、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实现,影响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当前,加强劳动教育首先要把握好劳动教育的内涵。从内容上看,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在参加三类劳动的过程中培养正确劳动观念,弘扬积极劳动精神,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形成良好劳动品质。从实施方式上看,劳动教育尤其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在出力流汗中成长,这与智育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意味着,开展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在讲台上“讲”劳动、在黑板上“写”劳动,简单说教。而是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劳动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特定岗位上经历劳动过程,感受不同劳动的艰辛,思考不同职业岗位上的人是如何通过劳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要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课程体系。利用好劳动课和劳动周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应根据各学段特色,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内容,发挥好各类劳动教育内容的育人作用,如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传承勤俭节约的家风,在服务性劳动中强化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在生产劳动中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品质。另一方面,要系统梳理各类课程、各门学科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劳动教育功能,对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作出整体设计,如中小学语文课中学习歌颂普通劳动者的文章,弘扬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品质;职业院校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渗透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感受平凡岗位的不平凡,增强职业荣誉感;普通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之中,与专业结合开展创新性劳动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专业劳动能力与素养。
再其次,要丰富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渠道。劳动教育除了在规定的课时中落实,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开展,整合家庭、社会力量广泛开展课外劳动实践是保障劳动教育有效落实的关键。学校要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包办代替,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生活自理的同时自觉承担家务劳动,主动为家人服务,参与家庭事务管理。当地共青团、妇联、社区等要为学校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搭建平台,利用好志愿中国、志愿汇等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的机会,引导学生坚持开展服务性劳动,在为他人、为社会奉献中不断完善自己。政府部门要调动各类企事业单位开放劳动实践场所,并为学生开展劳动提供必要指导,让学生能在实际岗位劳动中了解真实的职业劳动,体会各种工作的快乐和辛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作者:黄琼;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