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 创新驱动 深化改革 团结协作
——机械设计与数字化技术教研室
机械设计与数字化技术教研室是校级文明教研室,隶属于机械工程学院,前身是机械设计与制造教研室。根据学校专业群调整和工作需要,依据《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专业群设置方案》(豫工院党〔2021〕29号)、《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机构和岗位设置方案》(豫工院党〔2021〕43号)相关文件精神,于2021年使用现名称。机械设计与数字化技术教研室主要任务是负责机械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2个专业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专业、课程建设为中心开展各项活动,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专业建设育成果
服务“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河南省“三区一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作,与军工职教集团和行业领先企业合作,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被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骨干专业,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为了更好地契合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新开设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
二、团队建设显成效
党建引领、思政铸魂,坚持“四个相统一”,积极践行“十育人”要求,打造德技双馨、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技师7人、助教1人,拥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2人、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教学团队1个、首批河南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全国机械教指委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标准研究所专家库首批专家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为93.75%,专任教师队伍职称、年龄梯队结构合理,是一个知识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战斗集体。
三、教学改革促发展
落实教研活动制度,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1+X”证书制度,开展校企“双主体”、订单式、导师制、技能竞赛引领、分类培养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荣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3项,主持制订国家专业教学标准2个,参与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建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规划教材3部。建设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了信息环境下教学新生态。
苦练内功强本领 戮力同心育人才
——模具与工业设计教研室
模具与工业设计教研室现有专兼职教师12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5人,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是一支政治素质高、富有朝气、锐意进取、勇于奉献的教学创新团队。教研室全体教师以培养先进制造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团结协作,在师德师风、课堂教学、技能竞赛、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改革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立德树人,不忘初心
模具与工业设计教研室12名专兼职教师中含有2名学生工作管理者和8名班主任,以“精强结合”为特色,秉持“立德树人,不忘初心”信念,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实施德育智育有机融合,多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
二、聚焦课堂,提升质量
模具与工业设计教研室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育人目标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融入到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评价中;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技能竞赛规范内容,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标准;以学习通、智慧课堂为平台,持续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设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信息环境下教学新生态,提升模具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质量。2021年,《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被认定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闹钟前盖板注射成型 》获河南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
三、苦练技能,一举夺魁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模具与工业设计教研室秉承机械工程学院“技能竞赛引领,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传统,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升教师技能水平,将技能大赛成果转换到教育教学环节,促进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结合。
四、技术服务,协同创新
依托国家级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军工融合协同创新基地、河南省材料成形装备智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省邮电工会熊毅创新工作室等科研平台,瞄准材料成型技术、装备制造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等技术领域,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积极开展技术协同创新项目和技术服务,先后为20多家企业开展技术服务40余次,开发横向校企联合研究项目2项,培训员工167人日,技术服务到账额达80万元。
宣传策划:教务处
图文:王笛 张玉华
单位审核:朱成俊
汇编:王林生 孙迪飞
编审:杨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