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联系我们 

教研动态

教研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研动态>>正文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传媒素养教育

发布时间:2020-11-13 作者:彭颜红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做好媒体融合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大学生传媒素养教育,减少新媒体道德失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让学生更多、更好、更有效地利用传媒帮助自己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

媒体融合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

新媒体主要依托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互动性、跨时空性、个体化、小众化、普及化的特性。由于大学生对信息传播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即时性有强烈需求,新媒体在大学校园很有市场。

新媒体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新媒体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收集海量信息、快速传播积极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形象、更富有针对性,让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新媒体在师生互动上有天然的优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符号化的交流,有助于大学生毫无顾虑地倾诉心里话,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最真实的想法并及时采取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新媒体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新媒体信息的监管难度比传统媒体大,信息的筛选和掌控明显滞后,这显然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一些没有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关的信息直接作用于广大大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多的干扰。

此外,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对新媒体形成强烈的需求和依赖,导致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下降。有些网络痴迷者远离现实世界,情绪消沉、苦闷、压抑,摆脱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放纵自己的行为,出现一些网络道德问题。

新媒体道德失范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体彻底改变了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一些未经严格把关的不良思想和文化通过新媒体不断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引发一些新的道德问题和不良行为,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这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大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在不良思想文化渗透下,难免迷失方向、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媒体传播的道德失范现象

新媒体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弱化了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使每个人都成为传播者,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信息的发布更加快捷、更加富有现场感。一个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在任何时间地点对任何人发布信息,这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意义上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新媒体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当代受众快节奏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又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有的新媒体参与者社会责任感缺失。当下,有的传媒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缺失,甚至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一心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沉渣泛起。

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有些新媒体使用者道德水平低下,对信息内容不加甄别甚至造谣生事,再加上新媒体监管机制不完善,致使一些不良信息通过新媒体多次传播,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新媒体信息监督机制有待健全。如今传媒行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大众传播活动中各个环节的道德失范无法被及时监测、及时纠正。一些已经出台的传媒道德规范缺乏可操作性和刚性,大众传媒机构及传媒工作者的不道德和不合法行为得不到强有力的约束与有效控制。

信息失真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失真包括信息本源性失真和以讹传讹。网上的信息有时本来就不正确,自然会误导公众。一些网站尤其是商业网站在刊载一些新闻报道或观点文章时,经常断章取义,使用夸张的标题、夸大的事实来吸引关注。

一些原本真实的信息经过多级传播后,也很有可能偏离其本质。大学生很难辨别这些失真的信息,被其误导的可能性较大。

加强大学生传媒素养教育

传媒素养也称媒介素养,指人们识别和理解各类大众传媒发布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转化、运用这些信息的能力。传媒素养高的受众对传媒信息具有批判意识,能很清醒地识别新闻报道中的偏见,辩证地对待过激言论,有效抵制低俗文化的诱惑。

传媒素养教育旨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培养学生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传媒素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时代对人的继续社会化提出的普遍要求,它通过自我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实现。总之,传媒素养已经成为衡量受众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信息社会逐渐受到重视。

传媒素养教育必须重视受众的主体性,没有主体意识,素养教育就无从谈起。传媒素养教育要培养受众的理性批判意识,使其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传媒,更多、更好、更有效地利用传媒帮助自己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成为主动的受众。

培养传媒素养,既需要个人日常与大众传媒亲密接触,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反复试错与纠偏中锻炼自我,提高对媒介的驾驭能力,也需要增加媒介理论相关的知识储备,从理性上深刻认识媒介特点,提高培养传媒素养的自觉性。

传媒素养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倡导力度还不够。新时代,高校应普遍开设传媒素养教育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利用信息。

首先,要改进课堂教学。目前大学传媒素养教育状况并不乐观,定位不准、策略不当、实施不力等问题仍很突出。传媒素养教育需要改革,具体表现为: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渠道;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实施力度。

高校可以开设一些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传媒素养教育。比如,开设网络伦理课程作为本科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使学生高度重视网络伦理,严格遵守网络道德。

其次,要在相关课程讲授中增加传媒素养的内容。例如,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网络道德等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网络道德意识和批判意识,提高对信息的鉴别能力,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维护网络社会秩序。

再次,要开发适应新媒体时代需要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抢占虚拟世界的思想阵地,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提升学生传媒素养的教育格局,正面引导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加强传媒素养教育,这样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有效性。现在,教育者信息素质普遍较差,强化培训、优化师资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网络环境,积极开发数据库,把信息有选择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遵守新媒体法律法规,自觉自愿抵制各种不良信息。

作者:彭颜红,生于1968年9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理事,现任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上一条: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下一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关闭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光武路校区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工农路291号   孔明路校区地址:河南省南阳市杜诗路1666号